“中間松,兩頭緊”你練對了沒有?

2022-08-04 04:00 播音主持指南 訓練課程

# 什么是“中間松,兩頭緊” #

如果我們翻開任意一本有關播音發聲的教材,在目錄里或許都能找到到三個重要的章節: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
通常來說,“中間松”就是指喉部控制,“兩頭緊”是指呼吸控制、口腔控制。
# 廣義的“中間松” #
中間松,除了喉部的松弛,其實下巴、舌根、肩、胸,甚至上腹部,都應該保持相對的松弛。這樣不僅更利于喉部的松弛,也可以讓發聲通道更暢通,發聲更輕松自如。
# 狹義的“兩頭緊” #
“兩頭緊”并不是說丹田(小腹)、口腔就要非常用力去控制。
口腔控制的力量通常是集中于口腔前部,口腔后部是要保持相對松弛的(前緊后松)??谇粻顟B要求上顎是相對積極的,比如提顴肌、挺軟腭,都能使上顎有展寬的感覺,而下巴、牙關要比較松弛靈活的運動(上緊下松)。字頭唇舌的用力往往是一瞬間、局部肌肉的發力,避免滿嘴用力。
氣息的控制力量通常說匯聚于丹田(小腹),而上腹部(兩肋、腹壁)不要有擠壓的感覺,要相對的松弛穩定。
# “兩頭緊”不要“拙” #
當口腔和氣息控制用蠻力多、技巧少,就會使吐字拙,氣息僵,還會使“中間緊”。
“兩頭緊”在于“彈”,不論唇舌還是膈肌,要領都是“彈”,用的都是“巧勁”,強調肌肉由松弛到緊張的一瞬間的發力,發力之后立刻再放松,如此循環,就能持久保持有力的彈動,而避免越彈越緊。
一般狀態下,“彈”應該是比較輕巧的。如果感覺比較費力,可能主要是技巧掌握的不太到位或熟練(肌肉的協調性),也可能肌肉的力量、敏捷、耐力等方面稍有欠缺,練聲時,可以多注意去練習和調整。
圖片
# “中間松”的錯覺 #
有時,我們自我感覺“喉部很放松”,可能并沒有真正的放松,很可能喉部肌肉處于比較“松懈”的狀態,這種松懈的狀態會使喉部偏“僵”,聲帶的松緊、開閉跟不上發聲的變化,喉部就會不自覺的使勁。這種“中間松”的錯覺,在練聲中值得注意,及時去發現與調整。
# 不要刻意去“松” #
當你的“注意力”在喉部的時候,即使你想著“喉部放松”,喉部肌肉接收到你發出的“松”的指令,它其實依然會做出“緊”的反應。
比較自然的松弛,需要盡量忘掉喉部,不要想太多,嘗試不斷的往“發聲無意識”的方向努力。
# 嬰兒啼哭,嗓子卻不會啞 #
大家或許也有過這樣的體會,當身邊有嬰兒、小孩兒大哭不止時,聲音往往越哭越響亮,一點也不覺得他們的嗓子會疲勞。
據說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曾經從嬰兒的哭聲中悟到了發聲的訣竅,他認為嬰兒的啼哭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發聲狀態。因為嬰兒的發聲是沒有雜念的,沒有任何方法論的,甚至是沒有任何意識支配的。
# 自我檢查與調整 #
初學播音,做膈肌彈發練習時,喉部使勁(中間緊)的狀態是很常見的。
“嘿、哈”,字音沒有很好的聲掛前腭、輕巧的往遠處彈出去,而是用喉部擠出來的、壓出來的,像鉛球一樣,往腳底下砸的。這就是錯誤的練習,特別是大音量的“嘿、哈”練習,如果喉部在用力是容易傷害聲帶的。
有朋友做狗喘氣練習,喉部也是在用力的,肩部、上胸部在起伏,通常也是不對的。
發聲時可以時刻去注意自己是否處于“中間松,兩頭緊”的比較暢通、自如、舒適的狀態,及時調整。
一時難以掌握要領是很正常的,不要著急,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練習方式,一次練習時間不要太長,一天可以多次練習。感覺狀態好的時候,可以多練一會兒,狀態不好的時候就休息一下,另找時間再練。
# “中間松”和“兩頭緊”辯證統一 #
“中間松”和“兩頭緊”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的關系,練習中值得去體會,有助于進一步的掌握和提升。
當“中間緊”的時候,氣息的控制點往往會比較高,口腔也容易“后緊前松”,會感覺“兩頭”有勁使不上,發聲效率低。
當“中間松”的時候,“兩頭”就像從“束縛”中被解放了出來,會變得更輕松,還更有力。
而當“兩頭松”的時候,中間肯定是緊的。比如舌尖無力,就只能靠舌根去用力,舌根用力又導致喉部緊張。如果丹田沒有任何控制氣息的意念,氣息控制的用力就肯定在“中間”,使中間緊。
# 自我心理暗示 #
當“中間緊”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中間)為什么要使勁?”,因為“中間”的用力,對發聲幾乎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不僅是完全多余的力,還會成為發聲的阻力,降低發聲的效率。所以,“(中間)為什么要使勁呢?”。這樣去暗示自己,再加上適當的轉移注意力,嘗試去忘掉“中間”。“中間松”的狀態下,“兩頭緊”的練習也會變得效果顯著。
本文內容來源:播音緣(boyin8)
僅供交流學習,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