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北:江蘇衛視新聞主播——中國第一位全能新聞主播

2021-04-26 17:31 中國播音主持網 行業熱議

如果看過江蘇臺《1860新聞眼》《江蘇新時空》等節目的觀眾,一定會對里面那個主持風格瀟灑自如、大方自信的主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日,他更憑借優秀作品《江蘇新時空》捧得電視播音作品“金話筒獎”。他就是江蘇衛視著名主持人張曉北,并且是目前江蘇廣電總臺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男主持人。行內人都知道,“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是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于1993年創立的,為表彰優秀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而專設。金話筒獎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最高榮譽。1997年,該獎被納入廣播電視界最高級專家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獎”。全國每年只產生20位電視節目播音員主持人,想要獲得這一獎項是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的。

仗劍走天涯 走上主播路

張曉北是河北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北廣播音系,并獲得研究生學歷。小時候的張曉北很是叛逆,別人都“父母在不遠游”,他卻總暢想“龍燈花鼓夜,仗劍走天涯”。高中畢業那年,竟猛地對音樂有了些靈動,還參加了當地歌手大賽并且獲得了獎項,由此他想順勢想報考音樂學院,結果事與愿違。后來通過潛心努力,選擇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如愿以考入了人才濟濟的北廣,立志成為一位優秀的主持人。終于可以循著“聲色俱佳、德藝雙馨”的系訓,開始從每個漢字入手,練習如何把它們都發成“棗核”型。

由于不斷刻苦勤奮的學習,畢業后的張曉北成了各大衛視“搶手”的新主播,驗證了幾年寒窗的價值。最終,他選擇了長沙。張曉北是個喜歡低調做人做事的北方人,在“湖南有線電視臺”有過改之,有功沉默以堅持,如此時光飛逝。當修完了研究生課程、拿了省內的兩個專業一等獎,全國有線電視臺開始撤并,張曉北選擇了江蘇廣電總臺,開始主播曾榮獲“全國首屆十大廣播電視新聞欄目”稱號的《江蘇新時空》。張曉北力求每檔節目都達到高質量主持,他主持節目的風格瀟灑自如、大方自信,贏得了社會各界觀眾的認可。2006年作為主持人與臺灣“東森電視臺”合作錄制4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江蘇世紀風》,在島內播出后反響熱烈。

中國第一位“播講說、詞曲唱”新聞主持人

張曉北擁有的榮耀不僅僅如此,他還是主任播音員、2009年度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電視播音主持作品獎獲得者、江蘇省“五個一批人才”成員、中國第一位“播講說詞曲唱”新聞主持人……盡管成為優秀的主持人,但是張曉北并沒有丟棄曾經對音樂的愛好,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寫詞寫曲創作歌曲,很多歌曲都在不少媒體播放,至今他創作的《早安江蘇》更是廣為傳唱,天天從江蘇城市頻道傳出。他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播講說詞曲唱”新聞主持人。他這種多才藝、綜合能力強的特點至今在國內新聞節目主持人中還難以找到第二人。曉北的心聲及格言:生活是旋律,心跳是節奏,閱歷是歌詞,人生處處都是歌……

成功絕非偶然

并非命運對他格外的眷顧與支持,任何的光環和榮耀的獲得, 都須得付出成倍的汗水與艱辛。還記得6年前,剛調入江蘇廣電總臺的時候,曉北深切的感受到了主持人是一種競爭激烈的職業,壓力自然是少不了的,然而,他積極的調整自身定位,不斷反省自己、充實自己,將壓力轉變為動力,先后主持過《1860新聞眼》《大寫真》《黑白檔案》《新三言二拍》《有一說一》《江蘇新時空》等優秀節目,曉北主持的節目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用多種方言說新聞、調動曲藝元素講新聞,贏得了社會各界觀眾的認可,奠定了自己的主持風格。

正如曉北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次考試,就是能在金話筒頒獎晚會上揭曉成績。今天,分數出來了,當然參與答題的人不止我一個,是我所在的團隊每一個隊員共同努力完成的。與其說今天我來領獎,不如說是來領一盞燈,這盞明燈將會照著我把未來的路走的更好。

對話張曉北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張老師,您好!很高興采訪您。我們知道,您的生活閱歷非常豐富,據說也是多才多藝,高中就對音樂有過美好的憧憬,且取得過一些不錯的成績,這些經歷對您的主持工作有什么影響和促進嗎?請您簡單談談。

張曉北:謝謝,很高心接受貴刊的采訪。我談不上閱歷非常豐富,但確實也是經歷了很多。工作了兩年之后,我又重新考到了當年的“北廣”,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當時讀的是播音系,我算是入行比較晚的吧,中間也走了不少彎路,一路上跌跌撞撞,遇到了不少挫折,也曾出現過誤選誤判,經歷了磕磕絆絆,近無經驗、遠無示范,當時覺得非??鄲灍o助,好在我有鉚勁,有韌性,一旦確立了目標,就會盡全力去實現它,最終蒼天不負,我如愿以償。

高中畢業那會兒,港臺一大批歌星的原創歌曲飄滿了大街小巷,歌詞既寫實又寫意,曲調悠揚,旋律舒適,當時的流行音樂陪伴著我度過了難忘的青蔥歲月。年少時的困頓遭遇若無以抒發,那些歌詞和曲調倒是能舔舐傷口,給予希望,灌輸力量,勾勒些許未來。我那時并沒有察覺經典音樂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現在回想起來才覺得她是在傳播愛,她那么無私地愛著我,我當然頭也不回地愛著她,心靈的共鳴觸碰出超乎想象的思維靈感,我經久地品吞美妙的音樂作品,這是我后來不知不覺、水到渠成般地能寫歌填詞的淺層原因。但是挺遺憾,音樂卻和新聞很難找到契合點,感性與理性的交鋒、精神與現實的沖突,我縱豪情似舊時,也只好任花開花落兩由之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音樂與新聞不相融,倒是與真實生活緊密相連。每個癡迷音樂的人都是熱愛生活的人,生活給了我音樂創作的靈感,音樂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我喜愛音樂,也會主持一些文藝晚會、音樂會之類的活動,比如,2007年5月,我主持了中國話劇百年慶典大型文藝晚會,2008年,主持了江蘇新年音樂會,因此,音樂也走進了我的工作。

記者:您目前主持的節目很受歡迎,收視率也在節節攀升,請您具體談一談。

張曉北:從2013年1月1日開始,我主持一檔偵探紀實類節目《疑案解碼》,她是一檔以還原著名刑事案件來龍去脈的破案節目,也有點像紀錄片,所選事件都是世界知名的大案、要案,如刺殺里根、飛碟之謎、皇室艷照門等等。這檔節目的真實性和還原能力是吸引受眾的關鍵,因此,作為主持人我會帶著觀眾身歷其境地去破案,讓觀眾真實地感受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一步一步地還原事發情境,一層一層地解開疑案謎團。主持這檔節目我力求展示我講故事說大事的能力,而且一定要表演,讓節目更加生動、引人入勝。這類型的節目一定要進行“包裝”, 主持人要隨時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什么時候正面,什么時候側面,都會傳遞出不同的意思。所以主持這個節目很有意思,像是在演電影,但是劇中主人公經歷的危、險、苦、難,我不用去遭遇卻也能感同身受,這般滋味若非經過,難嘗其樂。

這個節目江蘇省網收視率很好,我也挺欣慰,感謝觀眾對我主持的節目給予支持和肯定。收視率節節攀升,離不開更多臺前幕后的工作者們,他們默默奉獻、不辭勞苦,應當說他們的功勞比我的大。我們會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用更好地節目來回報給觀眾。

記者:您在工作之余還潛心于通俗歌曲的創作,把寫詞寫曲創作歌曲作為一種愛好,您是如何處理播音主持和歌曲創作兩者之間時間安排的?寫詞寫曲創作歌曲對您的主持工作會有促進嗎?

張曉北:一般來說,通俗歌曲的創作,是一件極為耗時的繁瑣工作,但卻樂趣無窮,然而也休想戀戰,因為它就像一場艷遇,可遇而不可求,僥幸遇到,就像嫩芽盼來了春風,心旌那叫一個蕩漾。開始苦戀,成熟期一過就該成親生子了,所以說,我創作出來的每個作品都像是我的孩子,我很愛惜他們。我大概寫了一百多首詞和曲,全都會存在庫里。創作歌曲時,時間、情緒、心境都是天敵,沒有這三樣,就談不上樂享其中。當創作靈感突如其來時,我會隨時記下心中所想,即使某些特定情況不允許,我還是只要得空就會記錄,否則過了這一時間,下次要寫就是另一種心境和情緒了。坦白說詞曲創作和播音主持并不沖突,主持工作雖然占據了我很大一部分時間,但是業余時間我還是可以與音樂為伴,沉醉其中,自得其樂。此外,非常開心大家喜歡我創作的《仙戀》《初愛》和《只為一生安寧》這三首歌。

在電視臺上班,讓我寫的歌有了“用武之地”。我為一檔晨間節目《早安江蘇》填詞、作曲并演唱了主題歌,歷時七年,天天在播,現在聽者仍然聽的饒有興致??磥?,當藝術元素幻化成了作品,就具備了打動人、感染人的資本,藝術因此而被人們感知和認可。此外,對我來說,獲益最大的是音樂創作的過程,它不僅可以啟發思維、舒緩心境,還可以喚起我體驗細微生活的真實欲望,更能宣泄靈魂中隱匿已久、早該抹去的塵埃。作為一個業余的音樂人,我希望用我對音樂創作的熱忱,燃燒我對主持工作的激情,我堅信這火焰明亮而耀眼。

記者:您被網民譽為中國第一位“融播講說詞曲唱于一身”的主持人,您這種創意的源泉是什么?以這樣不同的形式播報新聞,對一個主持人的發展有哪些好處?

張曉北:我認為做主持人一定要主次分明,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不能任由其他事情喧賓奪主,否則就兩廂怨了。我說過故事講過新聞,播音系天然的就是新聞播音,有時也寫詞作曲,“融播講說唱于一身”是有些盛贊了。我只是盡可能的提高自己,增強自身的存在價值,不斷追尋新的人生目標,實現自身的人生渴望。作為主持人,難就難在定位精準、特色鮮明,萬金油不如一枝花!精確的定位,往往能讓一個主持人走得更遠。就主持工作而言,我談不上說是多有“創意”,只是我的一些技能豐富了我的生活,讓我能從更廣的層面上去體味生活,從而發現美,感受美。而這種美也讓我發自內心的感謝生活,不自覺的對未來滿懷憧憬,對工作充滿熱情。

記者:作為新聞人,關注是責任,但比責任更有意義的是奉獻。您作為一位新聞人,也作為一位音樂愛好者,曾為汶川地震中的小朋友們寫過一首歌,能否和讀者分享一下您當時寫這首歌時的心境及初衷?

張曉北:作為新聞人,每天都要關注社會動態,只有在動態的社會中不斷地發現、更新和思索,才能談得上新聞從業者的責任和奉獻。汶川的天災,讓多少家庭毀掉,多少骨肉分離,觸目則驚心,回首即神傷,那種痛是折磨。我想著孩子們的臉,想著軍裝的綠,想著春去秋來,就寫了《你是我心中最美的想》,就像歌中描繪的那樣:“緩緩地春風中有微笑的光芒,照著你,照著我快樂地成長”,我希望每個孩子都時常面帶微笑、快樂地長大。孩子們是最需要呵護和關懷的,他們的笑和淚讓我們很難忘記,災區的小朋友失去了本該屬于他們的溫暖和快樂。我希望用歌聲帶給災區小朋友們最窩心的慰藉,讓他們知道我們惦記著他們,想念著他們,保護著他們,這也許僅僅是我力所能及的,我為汶川遙祝和祈禱。

記者:獲得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可以說是對您獨特的主持風格的一種肯定,您是否考慮要改變這種主持風格?您對您的職業未來有什么規劃?

張曉北:獲得“金話筒”殊榮,我很高興也很擔憂。高興的是我被肯定和認可,得到這么大的鼓勵,我會更加努力,做得更好;擔憂的是“金話筒”的含金量正在下降,每年都評,榮譽雖然高,但是可選范圍卻很窄,倘若個性不能彰顯,百花齊放的效果就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我的新聞播音風格是大眾化的,但每個人的才華體現卻是不拘一格的,有人比較單一,有人比較多元,但恰如其分的結合統一,又天時地利人和地爆發在自己的事業脈博上,卻并非人人都有那個幸運。我倒是有一絲欣慰,我的微準備敲開了小包圍,在眾多樣態競爭中還算個性鮮明。我更愿意把有創意的“包裝”和“表演”帶進電視節目中。主持風格不是輕易就能改變的,它就像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的主持風格既然都被肯定了,我又何必急著去改變它呢?我的職業規劃很簡單,就是持續地從事我喜愛的主持工作,并且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奮斗不息。

記者:有人說您是一位“全能”的主持人,在您看來,作為主持人重要的是“術業有專攻”還是“全能發展”?

張曉北:我不能算是個全能的主持人,事實上誰都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全能”。在當今媒體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下,自媒體勢如潮水,人們似乎不再需要電視媒體的某些力量就可以滿足自身需求,傳統媒體危機意識逐漸增強。我覺得行內人應該先跳出行業自身來反觀全局,一定要結合全球前沿領域高端站位的諸如科技、思維觀念、生活態度及方式,因為如果想有科學的對策的話,也只有多項結合來分析和預判。前幾年蘋果手機開始獨步天下,中國人的生活已經悄然改變:我們更快地知道了離我們更近的新聞,看到了人們內心世界的時時翻滾,遙不可及各界明星的步履體溫,晝伏夜出難以為繼的另類人群……這些都沒有播音員、主持人的參與,可是卻都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話題中。新聞主播的面貌即將也必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那么說到自身,我時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把職業當事業的心態,不是為了成為人人關注的焦點,只是想讓我的主持生涯成為自己引以為傲的藝術之旅。途中無論偶遇花香滿徑,還是面臨沼澤泥潭,我都風雨無阻,無怨無悔。

記者:如今,新媒體不斷發展,技術不斷革新,需要主持人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轉變觀念,不斷探索新的適合現代受眾的播報方式。您認為傳統的播音主持人應如何調整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才能適應大傳媒時代的發展趨勢?

張曉北:改革開放30多年了,大家的市場經濟意識空前提高,全球一體化的格局越來越凸顯,只要車輪滾滾向前,每個人安身立命的狀態就都會由世界主流價值觀來左右和決定。那么敏銳的把握瞬息之間的機遇,勤奮地學習,時刻處于準備狀態,不但要急速地適應和溶解當下快節奏的社會進程,還需要我們知的更多,懂得更多,會的更多,做一個生活的大家,而不囿于本位。換句話說,就是需要更好地去適應急速變動的社會,用辯證的眼光審視當前的變化。在這個人人渴望成功的時代,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達,不要只想成功,也要想失敗,即便成功,也不是單一性的成功,要贏就收獲全部:身體、心態、環境、財富,否則要么屬于心態不好,要么屬于心智尚未成熟。要學會做一個準備著的人,在過程中感覺充實并能自我欣賞,端正生活態度,增加潛意識美感,實現人生的價值最大化,摒棄通俗意義上財富的多寡。一句話: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