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主持人化”:大眾傳播時代的“斷舍離”

2020-07-06 16:37 中國播音主持網 行業熱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央電視臺在電視業改革的浪潮中首次推出了“主持人”這一稱呼。從此,中國的電視主持事業開始了蓬勃的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設置有主持人的欄目,同時也造就了主持人隨著電視媒介的迅速發展逐漸走向了“核心化”和“明星化”。然而,受傳播規律的制約,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一個“二級傳播”的“輿論領袖”,很多時候其作用的優劣意味著一個媒體的品位與口碑。

而近年來《偶像來了》《奇葩說》《向往的生活》等各大電視綜藝和網絡自制節目以井噴之勢輪番登場、充斥熒幕,多屏時代、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使主持人這一媒介“發言人”群體在節目中漸呈“去主持人化”的趨勢,甚至有人認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已經“不復存焉”。

從形式上來看,一方面表現為“主持缺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如《中國好聲音》的主持人華少;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多元主持”,如節目中嘉賓主持的加盟,弱化了主持人過去的強勢地位,分散了主持人的話語權,而這兩方面都集中體現了主持人群體正面臨“被邊緣化”的新問題,需要對節目主持人這一角色進行重新解讀。

· 斷 ·

 

對于一些探索發現類以及紀實性類別等對于連貫性有一定要求的節目,節目主持人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節目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從而影響觀眾對節目主題內容的欣賞。
  
比如在很多專題片中慣用不同的蒙太奇手法以展現懸疑的效果,增強節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得原本枯燥無趣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甚至有時會使觀眾看得心驚肉跳。就在觀眾看到關鍵時刻,主持人的介入通常情況下會對上述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或者針對現象提問,原本出于承上啟下目的的主持詞顯得異常地蒼白無力且又格格不入,又使得觀眾的興致和思路被主持人強行打斷,破壞了節目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從而對觀眾的收看心理造成負面效應。我們反觀美國探索發現頻道的時候很少看到主持人的身影,它的講述通常是攝像師或者探險者,如《跟著貝爾去冒險》《荒野求生》紀實性的結構使片子客觀而完整,吸引觀眾一直跟隨它去體驗未知。

· 舍 ·

 

在傳統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總是擔任著必要且重要的角色,以一定的慣式來銜接各個環節,推進節目進程、把控節目節奏,在節目中有較強的存在感。不少真人秀節目也采用這種傳統的主持形式,隨著大量國外真人秀節目版權的引入,無主持人這種新型主持方式的真人秀節目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很快大受歡迎。

以《向往的生活》為代表,在《向往的生活》中主持人似乎只是節目規則的宣讀者和推動者,更多地參與到節目游戲當中來,而節目中的“字幕”和“畫外音”等也都削弱了主持人的主體地位?,F如今大多數的綜藝節目以游戲作為節目的主體,并舍棄了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取而代之的是現場導演三言兩語的“發號施令”,拍攝前除了游戲是提前設定外,其余均是未知的,靈活性較強。

可見這是一個空前的娛樂傳播廣泛的大眾傳播時期,電視節目的更替與多元化的現象表明這是“電視節目自我演化的內在規律”,主持人的角色正在這樣的自我嬗變中接受著挑戰。

· 離 ·

 

隨著大眾傳播時代的迅猛發展,受眾的主體訴求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轉變。其衍生的媒介經濟也在倒逼發展中的傳播媒介不斷地進行自我嘗試,尋求新意,順應發展。

現如今,媒介生態急劇變化,網絡在開拓了受眾的視野的同時,卻也將傳統媒體主持人逼到了死角,站在了行業命運的“交叉路口”上。其實現實也并非那么悲觀,羅振宇,馬東等傳統媒體主持人離職后,在新媒體內容生產創業的路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績,傳統主持人人轉行新媒體,依舊能夠打造出優質的節目,這都說明主持人這一群體并沒有黔驢技窮,從傳媒生態角度來看,只是人才流動而已。

目前,主持人群體確實良莠不齊,主持人教育最近幾年也確實故步自封,學界、業界嚴重脫軌,理論體系雖已經逐步完善,但空白區域和模糊地帶依然很多,從長遠角度考慮,這些問題無疑都是現今行業“畫地為牢”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看待當下主持人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切記故步自封,固執地否定和不承認去主持人化現象的產生,才是我們當代主持人以及業界學者理應持有的態度。

 

?
本文作者:中播網特約記者劉施陽,
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一種形式轉載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